苹果传奇设计师:设计教育是一场悲剧
苹果设计师Jonathan Ive以极其强烈的措辞,表达他对设计教育的不满,以及对于「找不到能做出实物的人才」的无奈。
0
科客点评:设计教育还是得从基础打起,从实物制作接触、学习,这样才能做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苹果设计灵魂人物 Jonathan Ive 去年底受邀与伦敦设计博物馆总监 Deyan Sudjic 对谈,同行的还有他的好朋友、也已加入苹果的 Marc Newson,以及 Terence Conran、Ron Arad 和 John Pawson。英国设计杂志 Dezeen 记录了这场对话的精彩片段,解说苹果产品时一向沉稳的 Jonathan Ive 罕见的以极其强烈的措辞,表达他对设计教育的不满,以及对于「找不到能做出实物的人才」的无奈。另外他也谈及创意、剽窃与设计哲思。
谈与电脑的初次相遇:以为自己是科技白痴,直到遇见 Mac
“1980 年代我读艺术学校的时候,曾有一段可怖的时光。有件事很古怪,我们使用科技产品的时候如果遇到困难,总是怪罪自己。但是食物如果很难吃我们会觉得食物很噁心(而不是自己的味蕾有问题)。那时我对电脑一窍不通,却只能摸摸鼻子承认自已太笨,直到课程结束之际,我发现了 Mac,自此我才恍然大悟,其实我很擅长操作电脑,我脑子一点也没有问题,只是大学提供的电脑实在太难用了。”
Jonathan Ive 如此陈述他与 Mac 的初相遇,设法理解「那群做出这台电脑的人」有何种价值观、专注的事情、在意的事物以及创造产品的原因。后来,21 岁的他拿著大学累积的奖学金飞到加州,与那些「叛逆的人」会面。大学毕业之后,Jonathan 在伦敦从事设计顾问,却闷闷不乐。
“我不喜欢为某些客户服务,不是因为他们笨手笨脚,而是因为价值观。我觉得跟他们合作像是在抛弃责任,一种高尚的责任。苹果却是我发自内心喜爱的,因此我在 1992 年加入他们。”
谈设计教育:无话可说,就是一场悲剧
(Jonathan Ive 在英国 Northumbria University 就读设计学院,来源wikipedia)
Jonathan Ive 受过英式正统设计教育,但他认为,英国的设计教育已今非昔比,因为学校已经失去指导学生「做出实体产品」的义务,而让学生过度依赖「廉价」电脑,导致学生只知道用电脑程式「渲染」(rendering)出漂亮的假象,殊不知如果产品成真可能糟糕透顶。「如果目的本来就是平面图像,那很好,但是既然现在你所要做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你到底该怎麽做呢?」他这麽说:
“我们面试了一大批设计师,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怎麽「做出东西」,因为设计学校裡的工作坊太昂贵了,但是电脑很便宜。这很悲哀,你花了四年时间学习设计 3D 物体,却连一个东西也没做出来。”
当然,Jonathan Ive 并不是要学生因噎废食,从此丢弃数位软体。「我们用了很多尖端工具协助建立模型、创造原型,我不是要你们真的非得改用弓锯(coping saw)做出每个东西。」他所要强调的是:
“让我们回到你做设计的动机与意义。为什麽你的直觉反应不是去弄一块玻璃过来、反覆理解它,弄清楚你能怎麽运用这块玻璃,反而是马上打开电脑做玻璃杯的 Alias 的 3D 透视图?”
虽然 1992 年就搬到加州加入苹果,但是 Jonathan Ive 生于英国,80 年代在英国 Newcastle Polytechnic(今已改为 Northumbria University)修习工业设计。为何他对 30 年后的设计教育如此失望?因为近年来由于高昂的费用,英国许多大学的设计学院接连终止一系列实物製作的课程,二月 Bucks New 大学结束享誉盛名的家俱设计课程,Falmouth 大学也关掉了其「昂贵」且「空间成本高昂」的当代工艺学位,取而代之的是设立更多电脑相关的课程。
苹果滑鼠设计师 Jim Yurchenco 也与 Jonathan Ive 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年轻的工程师们对产品製造的认识还是有点「天真」,因为模型的製造越来越简单,但年轻人往往会忽略掉目前全球的产品最终还都是在工厂中生产这个事实。工业设计师不仅要懂设计、能设计出酷炫的产品原型,还需要了解产品的生产、製作过程。这样才能使产品大规模投产,真正让所有使用者受益。
谈「致敬者」:他们不是抄袭,是剽窃
当天,Jonathan Ive 再次提及他于 2012 年发表的言论,强调苹果之所以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正是因为他们拒绝追逐利益,而是专注于追求「完善(integrity)」,苹果花了更多时间与金钱尽力打造出他们心中满意的产品,希望人们感受得到差异。他说,苹果所做的许多决定,从财务会计等角度看,都没什麽道理。
“我们并不天真,我们相信,如果成功创造杰出的产品,人们自然而然就会喜欢它们。我们相信,如果人们喜欢,就会购买。在营运上我们掌握效率,也明白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因此我们会赚钱,这就是结果。”
Jonathan Ive 相信,人们是可以察觉得出来,商品是否经过悉心设计,或者漫不经心。
“如果你期待我购买一个马马虎虎的产品,对我个人来说是一种冒犯。但这也是一种文化上的冒犯,因为那根本是对人类的蔑视。我不是说我们每次都非常完美,但是我们的出发点绝对都是非常非常用心(care)。”
可惜,真实世界裡面充斥草率的产品。但那也就表示,只要你用心对待产品、对待客户,就很容易变得出类拔萃。
他也强烈批评市场上的「致敬者」,短短半年内窃取他们耗费八年时间焠鍊的结晶。「那不是抄袭,是剽窃。他们偷了我们的时间,我们能够多陪伴家人的时间,其实我有很强烈的感受。很有趣,有些人会问我,被抄袭不是会有被恭维的感觉吗?一点也不。」
事实上,Jonathan Ive 去年十月就已指责中国小米,「我这样讲可能有点难听,但我不把小米的作为当做致敬。当你第一次尝试某些事物时,并不知道会不会成功,你得花七年或八年拼命去做,结果却这样被抄袭。我觉得这很明显,它就是剽窃,会这样做就是懒惰。我完全不不能接受。」
谈苹果设计哲学:难的不是差异,而是精益求精
接著,Jonathan Ive 谈到,为了创新,设计师必须「拒绝理性(reject reason)」,并且试著接受专案可能失败,并且当机立断停手,即使已经投注庞大的资源下去。多数设计师总是轻易屈服来自行销与营运部门的压力,但是苹果拥有相对一致的美学理念,没有理由改变。
“为了创作某个真正俱有革新精神的产品,你确实得拒绝依循理性行事。虽然如此一来,你的行为举止也许看起来会有点奇怪。”
我们不会为了不同而不同。我可以今天就开始做一些不同的东西,那易如反掌。真正困难的事情是,精益求精(better)。设计师经常迎合行销、妥协营运会议的结论,就像是「那个看起来跟上一个有点像,我们不能让它看起来有些不一样吗?」不,没有理由这麽做。
我们自有一套无可撼动的哲学,你可以称我们顽固,或说它是哲学观点。如果有重大的改变发生,产品自然会有差异,也许是採用不同的素材。但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不同而不同。
谈创意发想过程:点子转译为形体的魔幻时刻
Jonathan Ive 认为自己非常幸运,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浸淫在创意之中,「从无中生有,是最不凡的过程」,「当你回过头看,这真的很疯狂,那是週三下午的 3 点,什麽都没有,几个小时一丁点东西也没有,直到下午 5 点,点子突然就出现了。」
“你可以把点子精炼成几个句子,这是相当脆弱的环节,因为语言比实物更容易被破坏。”
年末时回过头看,你做的某个时看来也许无足轻重的小决定,有可能最后产出完全不同的产品。在点子诞生的最初,我们必须保持非常严谨的纪律,非常用心的倾听。我会这麽热衷产品设计的原因,就在于它总是起始于一段对话或思考。
Jonathan Ive 说,极少人在点子还很模糊的状态时就敢于向众人解释,那个在你心中蒙眛的想法脆弱而未经旁人验证。「但是,当你把点子说出口的那一瞬间,一切都改变了,这是最刻骨铭心的转变,因为那个点子从此不再由你独佔。」想出点子并不困难,赋予点子实际的形体,也就是转译为语言,才是最大的考验。(Inside 硬塞的网路趋势观察)
注: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版权持有者对所转载文章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